退休在家的劉先生半年前開始出現面色蒼白、疲乏無力、食欲不振的情況,去醫院檢查后被診斷為貧血。但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,用了很多藥之后,仍不見好轉。醫生建議他再去查查腎功能,結果發現,劉先生腎功能中度損害。進一步檢查后確診,劉先生的貧血是因為慢性腎衰所致,實為腎性貧血,而不是此前認為的營養性貧血。對癥治療后,劉先生的貧血很快得到了改善。
貧血是臨床常見的一種癥狀。引起貧血的原因很多,但很少有人會想到腎臟疾病。實際上,腎病病人發展到中、晚期(如慢性腎功能衰竭)常會發生貧血,不經正確治療,貧血將進一步加重,嚴重影響健康。
腎臟疾病中晚期為什么會出現貧血呢?在紅細胞的整個生成過程中,包括血紅蛋白的合成、紅細胞的成熟等,都與腎臟分泌的紅細胞生成素有極為密切的關系。
腎病到了晚期,腎實質已經受到嚴重破壞,使得腎臟的紅細胞生成素減少,它對骨髓的刺激作用因此減弱,進而使紅細胞的生成和成熟發生障礙,因此出現進行性貧血。
慢性腎衰時,人體的代謝廢物(如甲基胍)從尿中排出減少,在血液中的濃度升高,此種物質能加速紅細胞破壞,使紅細胞的壽命縮短,從而引起慢性貧血。
此外,慢性腎衰病人長期低蛋白飲食,體內蛋白質合成減少,但尿中卻有大量蛋白質丟失,再加上病人多有厭食、惡心和嘔吐等癥狀,小腸吸收功能也不好,結果使造血原料(如鐵、葉酸、維生素等)攝入不足。這些因素也可使患者發生營養不良而導致貧血。
腎性貧血患者中,有相當一部分人是老年人。老人如果發現身體浮腫、腰痛、蛋白尿、血尿等,又出現貧血,更應警惕腎性貧血。曾有區域調查顯示,60歲以上老人慢性腎臟病發病率高達32%,老年人因臟器老化、有腎動脈硬化,更易加重腎臟的損害,出現腎功能不全,嚴重時出現尿毒癥。此外,老年人高血壓、糖尿病、腦卒中等慢性疾病患病率高,這些疾病會導致靶器官受損,從而引起慢性腎病。
老年人由于患腎病的風險高,所以不論有無腎臟病史,當出現皮膚萎黃或蒼白,口唇、眼結膜的血色淺淡、指甲床顏色灰白,乏力、頭暈、疲累等貧血臨床癥狀時,一定要進行血常規、尿常規、腎功能、腎臟B超檢查,必要時應做進一步檢查,以免忽視腎臟疾病的存在,爭取做到早診斷、早治療。
如果確定為腎性貧血,應在醫生指導下及時、合理治療。在積極治療腎臟病的同時,進行控制血壓、糾正酸堿、電解質平衡失調、合理飲食處理的綜合治療,及時使用紅細胞生長素,補充鐵劑、葉酸、維生素B12等紅細胞生成原料。對嚴重的腎功能不全,已達尿毒癥患者,要及時進行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處理,這樣才能糾正貧血、延緩病情發展。